开启左侧

返乡散记:20年浠水乡村巨变!

[复制链接]
武汉爱狼 发表于 2018-10-6 14: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老家在浠水的一个普通乡村,地处大别山南麓,坐落在库区和山区,依山傍水,六山二水二分田,属于“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类型,开门见山是必然的生活状态。

从高中算起,我离乡已三十个年头,几乎每年春节我都会回家过年,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发展变化。抚今追昔,我感慨近二十年是中国历史上农村发展最快、农民获得感超强的时期,乡村巨变的点点滴滴,也构成了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01



二十年前,老人穿的以中山装为主,保暖衣服一般是自家织的毛衣和请裁缝用棉花缝制的棉袄,颜色多以蓝、黑、灰为主。近年回老家,人们穿的衣服和城里几乎没太大差别,都从市场上买回,保暖的基本是羽绒服,颜色多种多样。


02



春节走亲访友,家家户户都会拿家里最好的零食、最好的酒菜招待。二十年前,自然经济色彩非常浓厚,零食多是自种的红薯自制的薯片或薯条、自种自炒的瓜子花生等,蔬菜是从菜园里采摘,猪、鸡等是自家养的,还用鸡蛋加面粉或糯米等煎制而成金黄的蛋丝、炖蛋等半成品,加上自家手工制作的豆腐、糍粑等,都是过年必备的食品。

为了准备年货,从年二十起就开始热火朝天地忙。以前就有“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八打糍粑”的说法,每逢磨豆腐、打糍粑,都是塆里男女老少一起上阵,豆浆、糯米饭热气腾腾,大人大汗淋漓,小孩一旁追逐打闹,待忙完就趁热吃上新鲜美味的豆腐脑、糍粑。虽累但年味十足。

如今,年货大部分是购买的。如果有人特意介绍:这个蔬菜是自家种的没施化肥,或说猪是自家养的没喂饲料,抑或自家散养的土鸡,那这些食品就会特别受欢迎。即便在农村,绿色食品、野生鱼、土猪、土鸡、土鸡蛋如今也比较稀罕,很多人家留着自己吃或留给城里的子女。这些土生土长的绿色食品的味道是工业化养殖、种植的食品完全无法比拟的,这大约也是家乡在一些吃货心中的难忘记忆,包括我。

大年三十上午,正碰上有人在家门口鱼塘里撒网捞鱼,我挑了一条8斤多的大头鱼,当天中午拿回家做鱼头汤,没加佐料,煮出的鱼汤呈奶白色,远远就闻到香味,味道非常鲜美,在深圳很难喝到这样的鱼汤。


03



二十年前,老家多数人家住的是砖瓦房。如今,绝大多数家庭住上了楼房。少数房子不仅外观与城里别墅没差别,室内装修和家电也差不多:液晶电视、空调、冰箱、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一应俱全,卫生间也装上马桶和浴霸;不少家里建新房时,还设计了单独的车库。

房子虽然变好了,但每家堂屋有两样摆设始终没变:一是祖宗牌位,一般上面写“天地君(国)亲师位”,过年要在牌位前祭祀祖宗;二是墙壁上贴着孩子历年在学校获得的奖状。这大概反映出人们对祖宗和教育一如既往的重视。

04



山区的交通曾是大问题。二十年前,出山只有两条路:一是行车的土路,从村委会附近一直到山外(这条路除非开车,否则是有路无车),但从我家到村委会得步行约4、5里路;第二条路是大家通常选择的,步行几里路到渡口,坐上约两小时的机动船,到另一镇坐去县城的班车。这条路也是我上高中、读大学时必走的路线,为了赶渡船天没亮就得起床。

小时候,老人常对孩子说:“你们将来有出息了,一定要把我们这里的路修一修。”十几年前,得益于“村村通公路”及“组组通公路”工程,一条条混凝土浇筑而成的乡村公路,形成公路网,将农村的大小村落联通在一起。

路通了,车也多了。在外经商、工作或务工的人大部分都开车返乡过年。过年期间,许多大城市变空了,农村却堵起来。乡村公路一般3-4米宽,两车相会有时会造成拥堵,或导致安全隐患、剐蹭或冲突。

交通便利带动网购等生活方式流传到乡村,回家时听到朋友介绍,其家里装修所用建材多是网购。村里一些小卖部也提供送货上门,一个电话,不一会货就送到了。


05



二十年前吃水也是问题。那时,做饭都靠挑水,但按习俗大年初一不挑水,因此年三十将水缸装满是每家必做的事,有时因为集中挑水把一个水井挑干了,还得去更远的地方挑水。现在家家家户户用水管引水到家,做饭、烧水、洗菜、洗衣服不再挑水。

06



炊烟袅袅的背后,是柴火。在我看来,柴火饭远比电饭煲煮的饭味道好,尤其是黄黄的、脆脆的锅巴,既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用米汤煮成锅巴粥,是在城里难吃到的美食,我每次回老家都吃到撑不下才放下碗筷。虽说靠山吃山,但在二十多年前,山也靠不住,不能提供充足的柴火。老家烧的柴火主要是掉落在山上枯黄的松针,而那时山上松树比较小,稍微大一点的松树往往被砍掉用于做房子的桁梁,松针不够,经常到比较远的大山里砍柴。

现在,建房子都用钢筋混凝土,砍树少,生态恢复得很好,山上铺满了厚厚的松针,柴火不成问题。小时候放牛走的路已经荆棘丛生,路已不成为路,再难走到林子里,而消失多年的野猪等野生动物又出现了。

07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在现在算不得什么,却是老一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十年前,除夕晚上好好看春节晚会是件很难得的事,因为农村输电线路过长且缺乏变电设施,一到晚上家家户户开始用电后,线路损耗加大,电压就从220伏下降到几十伏,白炽灯只能看到一条红红的灯丝,电视机只能当收音机。当时为了看电视,许多人家买了一个神器——调压器,用它调高电压,全家点着油灯看晚会。这个神器有个弊端:夜深时,用电的人越来越少,电压会越来越高,要及时调整,否则输出电压过高会烧坏电视机。

现在,国家投资进行农村电改,农网并入国家电网,改造了线路及输变电设备,不仅彻底解决了用电问题,价格还比原来用农电时便宜近一半。这带动了家电下乡,家电在农村越来越普及。


08

通讯

二十年前,老家的通讯“基本靠吼”,山沟这边呼唤对面山坡干活的家人回家吃饭的喊声,或者站在此岸召唤彼岸渡船的呼声,不时打破乡村的平静。

进入本世纪后,国家推进“村村通电话”工程,山里第一次和山外紧密联通起来。刚装上电话,很多人兴奋地给亲戚朋友及在外子女打电话,分享喜悦、告知电话。过了几年,手机有了比较弱的信号,但只有在开阔地带及山顶才能使用,其他地方手机与砖头差不多。十多年前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电影——《千里走单骑》,剧情早已忘记,但其中一个画面始终刻在脑海:导游邱林拿着手机爬到房顶找信号。这个画面太过熟悉了。

再后来,手机信号覆盖范围更大,但仍有少数地方信号不强,春节期间抢微信红包只能望红包兴叹。去年,村里铺设了网线,互联网开始延伸到村里各个角落,视频通话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串门时询问WIFI密码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

09

文化

二十年前,农村文化活动比较缺乏,晚上一般看电视。那时是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这在其次,最主要的问题是:当时电视节目靠接收差转站转播的信号,由于大山遮挡,信号不强、收到的频道很少。为了能接收电视信号,每家都将电视天线固定在竹竿顶上、高高地置于户外空旷的地方,并将天线对准差转站的方向,方向稍微偏差一点就可能接收不到。经常会出现这种场景:一家人正在屋里看晚会,一阵风吹过,吹歪了天线方向,电视出现一片白点,有人马上跑出去转天线,屋里的人大喊“再转一下……转多了……再回转一点……好”,有时看场晚会要折腾两三次。

十年前,黑白电视机逐渐换成彩色电视机,在农村“村村通电视”工程的扶持下,家家都装上卫星接收天线,能收到数十个频道的电视节目。

近两年,有线电视网络延伸到农村,收不到电视的问题成为历史,但除夕夜一家人早早地围在电视机前等着春节晚会开始、讨论电视节目的场景也逐渐成为记忆。如今大家都坐在电视前,却每人拿着手机低头聊天、抢红包、微信短信拜年,偶尔抬起头瞟一眼电视屏幕。

这两年农村广场舞越来越普及,政府出资安排教练免费教舞,据说还组织各村开展广场舞比赛。好几个村新建了规模不小的党群服务中心,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有了合适的场所。


10

环境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闲时水边垂钓、忙时田中躬耕,日看水中流云、夜观漫天繁星,这何尝不是一种很闲适的生活状态。二十多年前,传统农耕状态下,环境问题并不突出。随着山门逐步打开,生活生产方式逐步发生变化,环境问题也逐步凸显。

首先是水库水体富营养化。十多年前,水库水面上布满了水葫芦,近几年,政府关闭了水库周围的养猪、养鸡场,减少污水排放(可能还采取了其他措施),根治了水葫芦这一公害。

其次是山体保护。约十年前,山里陆续有外地人投资的采石场,造成山体毁坏。青山中大片裸露的黄土,像疮疤一样难看,也留下了泥石流等安全隐患。近几年,采石场大部分陆续停产,对山体的破坏没有继续。从本世纪初开始的退耕还林工程现在也看到了成效,当时种的树已成林,森林面积有所扩大。

最后是生活垃圾。随着工业品不断进入农村家庭,泡沫、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包装物在农村形成了白色污染。近两年,我看到每个塆都有垃圾桶,有垃圾收集车定期收走垃圾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污染得到控制。


11

年俗

说到年俗变化,首先离不开鞭炮。二十年前鞭炮多是一万响,很少有大烟花。如今,每家放的鞭炮都是几十万响、百万响的,而且每家每户会放不少大烟花。烟花鞭炮多了,虽然年味更浓,但从除夕到大年初一,鞭炮声此起彼伏、响个不停,也确实影响休息,而且空气中会弥漫着硝烟的味道。

其次是年饭(团年饭)。老家吃年饭一般在早晨,以前四五点钟开始吃,吃完天还没亮。据说,这么早吃年饭是为了避免被要账的人上门碰上。吃年饭时间也不统一,有在腊月二十八早晨,有在腊月三十早晨。现在吃年饭的时间则悄悄发生变化,除夕前几天,不论早晨、中午还是晚上,都有人吃年饭,主要看一家人团聚时间而定。早晨吃年饭也没那么早,一般在天明以后。

12

经济发展

“三农”问题越来越得到更多关注,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与“三农”问题相关,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础设施和环境的改善,使多年前人们心目中的“穷山恶水”、千方百计想跳出的穷山沟,变得有吸引力,乡村人也更自信、更自豪:城里有的农村慢慢都有了,而农村有的美好环境、空气、绿色食品等城里很难有。如今有些考上大学的孩子不愿意将户口迁出;周边城镇的人周末来休闲度假、踏青钓鱼,吃农家菜,听虫鸣、闻花香;一些挣了钱的家乡人,回乡投资开了一些农家乐或度假村;还有一些在外工作的人,在老家新建房子或将老房子翻新,不时开车回家住上几天。近两年,大家谈得最多的是,国家新规划的旅游公路——环库公路什么时候动工、从谁家门口经过,言谈中充满憧憬。水库开发应如何造福全体库区居民也是大家经常谈及的话题。

农村工作难题也发生变化。二十年前,农村工作三大难题是“农业税和‘三提五统’难收、义务工难派、计划生育难抓”,现在这些难题不难了:农业税和“三提五统”已取消,而且还会收到粮食直补,部分老人还会收到库区移民补贴;义务工不再派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出资;超生问题不再突出。如今,农村养老、教育和看病成为新的难题:养老方面,农村老人越来越多,子女很多不在身边,生病无人照料;教育方面,学龄儿童不断减少,学校不断合并,孩子上学越走越远,住校低龄化,留守儿童教育与城市孩子差距不断拉大,农村高中考上重点大学的比例不高,高中以上教育费用负担相对较重;看病方面,虽然近年有新农村合作医疗,农民治病费用可报销一定比例,但由于医疗费用上涨较快,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的情况并不罕见。

此外,农村发展还面临劳动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与二十年前不同,现在的农村空心化现象比较普遍,虽然春节热闹喧嚣,但一过完春节,年轻人都到城里去了,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儿童。如今农村干农活的几乎都是老人,很多年轻人已经不懂、不会也不愿干农活。在农村,壮劳力也非常短缺,在农村提供劳务的工价也不低。


结语:

二十年来家乡面貌所发生的变化,反映出“三农”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农民负担减轻、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全面发展,城乡差距缩小;农业获得较多支持。

但与改革开放初期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出后农村和农业的大发展不同,近二十年来农村发展的主要动力为外力,体现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主要是补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欠账、补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还较欠缺。尽管还存在一些困难,但近二十年的发展给了人们极大信心,使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持续推进,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那时的乡村该有多么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武汉爱趣(武汉夜生活 武汉狼盟 武汉夜生活论坛 武汉特小吃 江城风月传奇 武汉夜色 武汉夜夜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分类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武汉分类信息

更多+
Copyright  © 2013-2023  武汉爱趣-江城三镇剁饼子 江城风月传奇 狼萌武汉狼盟 武汉夜场 武汉夜生活  Powered   by  江城风月传奇 武汉夜场 武汉狼盟 武汉夜生活  技术支持:武汉夜生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