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湖北丧葬文化

[复制链接]
武汉大湿兄 发表于 2018-10-23 11: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葬礼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件事情,其实葬礼也是一种文化。在中国各个地区的葬礼都有它不同的葬礼文化,湖北的一些丧葬文化有其独特的特征,这些独特丧葬习带你了解你不知道的湖北。

神农架土家打丧歌

“打丧歌”在神农架是追悼亡人的一种特殊仪式。它又称为“孝歌”、“阴罗鼓”、“跳丧鼓”等。丧鼓歌是鄂西土家族悼念亡者的一种祭祀性歌舞活动——打丧鼓(跳丧或跳“撒尔嗬”)时所唱的歌。丧鼓有跳丧与坐丧两种形式。跳丧为亦歌亦舞,因其唱时多用衬词“撒尔嗬”,故又叫“跳撒尔嗬”、“散忧儿嗬”。坐丧是只歌不舞,有的地方叫“闹灵歌”或“闹丧歌” 等。不管是跳丧或坐丧,均需击鼓而歌,其歌词统称丧鼓歌。

打丧歌主要用于亲友邻里代替死者眷属追思亡者生前的功德,祝亡人升天,为后代祝福的仪式歌,是一种常见的带有浓厚古老民族文化传统和迷信色彩的丧俗。在神农架山乡,凡遇亲友办丧事,左邻右舍纷纷来祭,并请歌者击鼓赛歌,整夜打丧鼓“伴灵”、“闹丧”与其说是对死者的悼念不如说是对亡灵的欢送,亡者的亲人也在这“闹丧”的气氛中,减轻了凄凉和悲哀。神农架的“丧鼓歌”历史悠久,它是一卷绚丽多彩的历史和神话的画卷,是神农架民间流传的《神曲》。

打丧鼓、唱丧歌,用亦歌亦舞的方式悼念死者,是土家族先民巴人在长期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独特习俗,世相承袭,保持着浓厚的巴人遗风。它不仅是一种民俗,也表现了巴人特有的生死观。人死只不过是灵魂离开躯体,在另一意义上它又是再生。因此打丧鼓虽哀而不悲,往往以欢快之歌舞表现,这就是土家族“丧歌”的思想基础。丧鼓歌尽管在鄂西土家族各地风格稍异,但它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与摆手歌、傩堂戏、哭嫁歌、薅草锣鼓歌等同为鄂西土家人民喜爱的有民族特色的文艺样式。

云梦村庄男丁活姓万死姓刘

没有准确的史书记载,也没有可考的证据文物,靠的只是一代一代的口口相传,云梦一村庄万家庙的村民恪守着“活着姓万去世姓刘”的祖训,并且对之深信不疑,已经流传至今若干代。

遗迹不可考,但村民都在传承和遵循着,村民们传承的依据,主要源自两个忠贞的传说。一说是汉高祖刘邦后代,在东汉末年曹丕篡汉后,刘姓家族开始在曹氏帐下听命。为以绝后患,曹氏找出借口准备对在朝当官的一律斩首,没当官的“移民三族”。为了保全性命,刘氏族人在一夜之间,全部改姓了万,相当一部分人躲过了一劫。

另外一个说法是,虽然仍是刘邦后裔,但改姓发生在明朝末年。那时一个刘姓人在朝中当了一品官,后来大明皇帝以谋逆篡位为名,将其家族诛杀。一些族人为了活命,也是改姓了万。两则传说虽然叙述不同,但大意相仿,都是说刘家的先人在以前混得不错,后来是不得已才被迫姓万。但又为了保持气节,“生降死不降”,一旦咽气归西,祭文、墓碑及牌位上写的还是刘姓。

据称,当时村里祠堂的上方写有“大汉后裔”字样,里面则有“一品当朝”的牌匾。村里还有前花园、后花园,48口水塘,3口水井。不过,沿着万家庙走了几圈,除了所有墓碑上逝者的名字确为“刘”姓外,村民所说的这些“古迹”,已经杳无踪影,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了,死后改姓原由仍成谜。

不过,虽然对这个习俗的解释没有找到确切答案,这并不妨碍万家庙人的生活。现在,有些万家庙的老人上街赶集,遇到相熟的老伙伴,双方还会调侃一句:“你怎么还没姓刘啊?”听者不急不恼——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又不是什么丑事,有什么好急眼的?

恩施、巴东悬棺葬

悬棺是我国古代一种奇特的葬俗,以将死者棺木放置在悬崖绝壁上为特征。悬棺安葬采用仰身直肢,麻布裹尸身,男着马裤,女围桶裙。此外绝壁上除了密密麻麻插横木石孔外,还有几幅彩绘岩画,岩画内容有舞蹈、骑射、杂技和各种动物、武器、几何图形等。

悬棺方式分以下几种:插桩式,即将棺木搁置在插于崖壁裂缝处或所凿方孔中的木桩上;岩敦式,即将棺木放置在崖壁的石墩上,这两种方式多流行在峡江地区,其山崖多为石灰岩质;崖洞式,即将灌木放在崖上自然山洞中,老百姓称其为“箱子岩”、“柜子岩”、“仙人洞”,这种方式在恩施州分布较广;崖窟式,以人工在崖壁上凿出洞,将棺木放置其中,这种崖窟多凿在红砂崖壁上,也有凿在石灰岩壁上的。

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风俗,悬棺葬在恩施州分布较广。恩施市有七里坪茅坝与三岔乡交界的寨沟箱子岩、城区龙洞河畔的崖龛葬、恩施五峰山后清江河畔的大沙坝崖葬等。这里山川遍布,为悬棺葬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这里历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区,风俗习惯于其他地区有着很大差别。

“恩施州的悬棺葬皆位于临水的悬崖上悬棺葬大都为二次葬,一次葬的极少。所谓二次葬,即人死后让其皮肉腐烂,然后拾起骨头,洗干净以后装入葬具,放置洞中,此种葬俗又称“拾骨葬”、“洗骨葬”。恩施州悬棺葬的葬具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木槽式,以整木刳 成槽,盛放骸骨,因其形式猪食槽,故又称猪槽式;船棺式,有二种,皆用整木刳成;木函式,以整木刳成小方盒,有盖;小屋式,覆以木雕屋顶,有檐;木箱式,用木板、木方拼成,与家用木柜相似。

除了恩施的悬棺之外,神农溪的悬棺也令人叹为观止。神农溪地处长江三峡巫峡与西陵峡之间的巴东县境内,位于长江北岸的深山峡谷里,发源于“华中第一峰”之称的神农架南坡,属常流性溪流,全长60公里,于西口处汇入长江。在当地峡谷的绝壁上分布着几处悬棺。

据当地村民介绍,这是古代巴人的葬身之处。三峡水库蓄水前,这些悬棺距离水面还要高得多。这些重达数百公斤的悬棺,离地高度一般有几百米,奇怪的是所有的悬棺都置于几乎无法攀援的险要绝壁上,别说把棺材扛上去放好,就是空手爬上去都不可思议。

有人认为悬棺葬正是落土葬习俗的自然发展,具体而言,它与新石器时代的土葬墓有密切关系。当时我国的土葬墓遍及全国,包括文献记载的悬棺葬地区和考古发现的悬棺葬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已经出现洞室墓和独木舟船棺?悬棺岩洞墓的出现,实质上是把深入地下的洞室及其棺木抬升到高岩洞的变化。

也有人认为施行悬棺葬是“孝道”的表现或是为了追求吉利。把高山险峰、崇山峻岭视为生活的依托,或因其难以接近、难以触及而产生神秘感,进而把它作为神灵所居或通天之路加以顶礼膜拜,所以他们便把死者的灵柩置于高山峻岭的崖之间。

那么,悬棺究竟是怎样“飞”上去的呢?对此,主要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凿路将棺材搬上去然后再将路毁掉;第二种认为是趁涨水时将棺材送上去;最后一种观点,用木制绞车、绳索、定向滑轮等工具,把棺材吊进去。但现在关于悬棺葬的习俗,还没有定论,仍是值一个未解之谜。

湖北黄梅县葬礼兴“坐棺材”

中国的民间葬礼由于地域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很多方面也是大同小异,只是如今的中国人生活条件好了,把过去的东西在原始上加以更新,比方说,过去用的唢呐如今变成了“洋鼓洋号”,腰鼓队也有了统一的服装。实行殡仪改革后遗体火化后再装寿木实施埋葬等等。

湖北黄梅县小池镇的丧葬文化是这样的奇怪——坐棺材。 当一个60岁以上老者死去的时候,在送葬途中必须要有孙子辈的坐棺材。女老人去世棺材上座的是男孙子,男老人则相反。这是什么缘故呢?这个传说故事不是迷信,也不是历史。而是一个关于观音菩萨的哥哥反抗后母专横的故事,这个故事一传就是几百年。

传说观音菩萨母亲去逝时她的后母不允许她的生母从正门出丧,那时为了财产和家庭的绝对权利她的后母在整个家族中制造了冲突。当时观音菩萨还没有出家,加上年幼无知她也无力抗拒后母的独断专横。那天就在观音菩萨的母亲出丧时,她的哥哥急中生智背着一包米突然出现在众人的面前,当时她哥哥是朝廷的新科文科状元,平时性格孤僻,文绉绉的话语不多。

他跳上母亲的棺材一屁股就座在了上面一边向前来送葬的人群撒米一边大声说:我是朝廷的文科状元谁胆敢不要我的坐在母亲的棺材上从正门出去,谁就是反对朝廷!后母见状在众目睽睽之下不敢得罪继子,后母知道得罪了继子就是得罪朝廷,于是无奈就让观音菩萨的母亲从正门出丧了。后来观音菩萨抛弃一切也出家修行去了。

传说沿袭至今就慢慢演变成了一种风俗,男老人去逝了棺材上就坐着自己的孙女,如果是女老人去世,棺材上就坐着自己男孙子,这个风俗叫“压寿材,撒花米”。意思是家里的老人去逝了表示有福、有禄,儿孙满堂。孙子辈的人坐在棺材上还要不停地抛洒大米和茶叶,意思是子孙后代永远有饭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武汉爱趣(武汉夜生活 武汉狼盟 武汉夜生活论坛 武汉特小吃 江城风月传奇 武汉夜色 武汉夜夜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分类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武汉分类信息

更多+
Copyright  © 2013-2023  武汉爱趣-江城三镇剁饼子 江城风月传奇 狼萌武汉狼盟 武汉夜场 武汉夜生活  Powered   by  江城风月传奇 武汉夜场 武汉狼盟 武汉夜生活  技术支持:武汉夜生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