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别了,随州剃头匠!

[复制链接]
武汉液欲 发表于 2018-10-7 14: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里是每周随州网原创深度栏目《寻觅》

第74期:别了,剃头师傅 | 文:小酒窝

民谚:“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网络配图


/

80年代随州四大理发店

向阳、春风、光明、红旗

那些剃头的师傅去哪了?

只有往巷子深处里寻

/

早上七点半,远处的天上刚抹上一点儿油色,老巷子还将醒未醒。“来了嗳(ai)”,一声招呼,电瓶车上下来一人。坐在长凳上的老陶起身相迎,待来人坐定,老陶取下一块披布,习惯性地甩一甩,发出清脆的抖布声,而后不紧不慢地给来人围上。

“来个板寸!短点的哈!管的时间久一点!”



▲小十字街,向阳理发店


提起小十字街,随州人最先想到的总是那一碗砂锅粉。如果风再往前吹几十米,就是老陶的店。95年开,如今已经是第23个年头。14岁拿起剃刀的老陶,已经扎扎实实的剃了47年。

“我儿子的满月头还是老陶给剃的呢,现在都十七了,上高中了。老师傅技术好。”正在修面的来客将老陶夸个不停,每月一次来这剃头修面是他长年的习惯。

在老陶的店里,现在仍保留着磨刀石、剃须刀、磨刀布等物件。有顾客来了,老陶会先仔细地给顾客洗发、吹剪,然后用热毛巾敷在脸上,把胡须烫软后,再用磨得锋利的剃刀给顾客剃须刮面。

这把剃刀年岁老陶记不太清了,刀把上的漆完全没了颜色,经年累月的磨砺使得原本宽大的刀刃变得狭窄,但依然铮明瓦亮。




▲老陶最宝贝的老剃刀


“71年的时候,他十四岁,一个月赚24块钱,那个年代,这能养活一家人呐。” 老陶的老伴王婆谈起老陶的当年,眼角眉梢,有掩饰不住的自豪。

生意最好的时候在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理发店不多,剃一次头只需要两毛钱,吹干刮面拢共也才三毛,每天排队理发的人们排长大龙。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式美容美发店开张营业,剃头刮面的生意越来越淡。

“现在价多少了?” “洗头、吹头、剃头、修面一共15块。除去房租,水电费,一个月也就挣点饭钱。”

已经退休,现年61岁的老陶,说做到65岁就关门不做了。


▲上个世纪的活法儿,其实也一样

另一家开在曾都医院对面,原黄垅批发市场旁边的老向阳理发店,老板是不善言辞,爱看狼闻和股票的老李。

老李不苟言笑,看起来有点严肃,但是一提到自己的“老伙计”,立刻变得健谈起来。老李的抽屉顿时就变成了一个个百宝箱,翻出来的老物件让我们眼花缭乱。

抽屉里整齐摆放着一溜排的老式推子,旁边的老式吹风机格外打眼,老李说这个老吹风机吹出来的风温度刚好又温柔,不伤头发,用起来比新的顺手多了。

沉淀下来的这些旧物,大多独此一件。带着一股倔强,从上个世纪走来,依然执拗着发着光,一点也不张扬。



▲岁月总归会留下痕迹

剃了这么多年,也无所谓喜不喜欢了,“干理发的发不了财,儿女常年在外地,除了混时间,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不来了,就没有人给我的那些老顾客理发了。”

问起店里现在的情况,老李眼皮抬也没抬,指了下大镜子上的贴纸,“说是要拆了,也还不确定究竟是哪一天。”

离开的时候,我提出给老李和他老伴拍一张合照,一直不太愿意出镜的老李,意料外的配合和主动,还加了微信叮嘱我把照片发给他。

照片里的老李,笑的腼腆,老李的老伴,笑的灿烂。

漫长岁月里,都是陪伴与不善言辞的爱。


老肖是大润发十字路口转角处烈光理发店的老板,比起前两家极具生活气息的理发店。烈光的布置更加简单,一条长板凳一望到底,三面大镜子一围就是全部。


▲老肖说这样的玻璃木门很少见了


烈光是老肖和另外两个朋友一起开的店,一面大镜子对应一个师傅,每个师傅都有自己的老主顾,哪怕前面等了好几个人,也要等到自己的师傅给自己剪。

“师傅,前头还有几个人?还等几长远(ruan)?”这是坐在老肖店里,客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在这里没有Tony、Kevin、Daniel…也没有絮絮叨叨让你办卡的店员。老肖一手推刀,一手平梳,眉头紧锁。剃头时候的老肖是不说话的,偶有问答也是简单应对,他只专心剃头。推刀一推,头发便飘飘洒洒地落了一地。



▲时间在这里是静止的


老肖念叨的最多的就是他的客人,有从厉山专门打车过来的,有小时候自己在这里剃头现在带孩子来的...最让人难忘的是这个坐在门边的婆婆,她微微支着脑袋,双眼一刻也没离开过前方的镜子,通过镜子刚好可以看到正在被老肖理发的儿子。

“他儿子心细,做什么都带着他妈妈。”老肖看了眼挽着手离去的母子俩,脸上的笑意有点藏不住,就咧了咧嘴角。

现年58岁的老肖,因为剃头,认识了很多老朋友。


这家春风理发店也在小十字街,距离老陶的店不到100米。天色暗下来,春风的灯牌亮起来,在老巷子里很是亮眼。

老汪是采访的几个师傅里最年轻的,虽然年轻,但也有37岁了。老汪的小丫头看我拿着相机,一直冲着我们笑,害羞又可爱。



▲春风理发店


“春风是我接手干妈的店,我们当时好几个人一起拜的师傅,现在剩下的只有我和我师兄了,其他的哥们都转行不干了,现在没有年轻人愿意干这行了,不赚钱。”

老汪手里的活儿一直没停,放在身后的椅子,很久未坐。老汪说剃头就是这样,屁股永远坐不热。

老汪说那个年代学剃头,师傅管得很严,为了把手腕练稳,他每天都要下很大功夫。勤学苦练,才是真正的尊重每一个相信你的客人。

老汪最后告诉我,80年代,向阳、春风、光明、红旗是随州最有名的四家老理发店,如今春风和向阳还在,光明和红旗的师傅们,也许早就转行,隐没于大街小巷之中,再也难觅踪迹了。

岁月的沉淀如同凤毛麟角,上个年代走来的老剃头师傅们最大年纪的已经过60岁了。他们隐于深巷子里,无人问津。但生活之与他们并不只有艰难,更多的是一把剃刀走江湖,凭手艺吃饭的底气。

与时俱进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时尚的风潮总是推人往前,有些时光,终究一去不复返了。

但是镜头不会放弃捕捉他们的光彩,我们也从没有停止过寻觅老手艺。无论多少年,他们都有其存在过的痕迹和意义。

/

城市脸谱千万张

随州有它最独特的那一张

如果老街老巷是它最生动的双眼

那其间零星闪烁的光就是

这些坚持了几十年的老手艺人

/

文丨小酒窝

图丨小酒窝 小饼干 小土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武汉爱趣(武汉夜生活 武汉狼盟 武汉夜生活论坛 武汉特小吃 江城风月传奇 武汉夜色 武汉夜夜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分类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武汉分类信息

更多+
Copyright  © 2013-2023  武汉爱趣-江城三镇剁饼子 江城风月传奇 狼萌武汉狼盟 武汉夜场 武汉夜生活  Powered   by  江城风月传奇 武汉夜场 武汉狼盟 武汉夜生活  技术支持:武汉夜生活导航